欢迎访问中国养殖信息网!

鱼病防治系列之鱼怪

日期:11-03  点击:  属于:鱼病防治

病原体:鱼怪,属软甲至纲,等足目,缩头水虱科。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一个小洞孔内。危害较大的种类为鲤怪。

虫体卵圆形,乳酪色,上有黑色小点分布。鱼怪的雌虫较雄虫大,雌体长1.4一3厘米,雄0.6一2厘米。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小,略呈三角形,背面两侧有2只复眼,每只复眼由88只单眼组成;腹面有6对附肢。口器由1对大颚、2对小颚、1对颚足及上、下唇组成。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每一节都有1对胸足,前3对伸向前,后4对伸向后。除第一胸节外,每节的侧上角都有一背板。腹部由6节组成,前3节的两侧常被胸部所覆盖。前5节各有腹肢1对,双肢型,第六腹节又名尾节,特别长而呈半圆形。

鱼怪的消化管为一条中间稍膨大的直管,肛门开口在第五腹节之后边缘,消化管两侧有3对消化腺。雌虫在消化腺的背面有1对卵巢,自第三胸节伸展至第五胸节处,充分怀卵时可充满整个胸部,在第七胸节腹面有1对短棒状交配器。雄虫有1对精巢,位置与卵巢同。

鱼怪病

危害性:鱼怪成虫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和外界通,与鱼体内脏有一层薄膜相隔,称寄生囊。一般只有1个孔,极个别的有2个,2个都有寄生囊,或仅有1个寄生囊,1个为一凹陷。囊口四周都有鳞片包围,寄生囊壁的构造与鱼的皮肤相同,由表皮、真皮组成,在复层扁平上皮中夹有许多分泌粘液的细胞,在囊口周围及附近还有横纹肌,有的地方还有脂肪细胞,在表皮脱落处更有大量游走细胞侵润。寄生囊壁上的血管来自寄主节间动脉。鱼怪成虫一般成对地寄生在寄生囊内,个别也有仅1只雌鱼怪或雄鱼怪。雌鱼怪的大朝向鱼的尾部,腹面朝向鱼的内脏,这与便于呼吸及摄食有关;雄鱼怪小,可在囊内自由行动,位置不固定。只要有鱼怪成虫寄生,无论是1只或2只,就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使病鱼完全丧大生殖能力,但在病鱼痊愈过程中,鱼的性腺发育会逐渐恢复,当完全痊愈时,生殖能力可完全恢复。当鱼苗被1只鱼怪幼虫寄生时,鱼体就失去平衡,数分钟内即死亡。3或4只鱼怪幼虫寄生在夏花鱼种的体表和鳃时,引起鱼很不安,鳃及皮肤分泌大量粘液,表皮破损,体表充血,尤以胸鳍基部为甚;鳃上皮增生,邻近鳃小片粘合,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鳍也被破坏,形成蛀鳍,病鱼第二天即死亡。在感染率高的水域里鱼怪释放幼虫的高峰期,风平浪静时在库边或湖边往往可以看到一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中。

鱼怪病

流行情况:鱼怪病在云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和黑龙江等地的水域内均有流行,且多见诸于湖泊、河流、水库,其中尤以黑龙江、云南、山东为严重。主要危害鲫和雅罗鱼。

防治方法:鱼怪病一般都发生在比较大的水面,如水库、湖泊,在池塘中至今尚未发现;鱼怪的成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之它又寄生于寄主体腔的寄生囊内,所以它的耐药性比寄主强,在大面积水域中杀灭鱼怪成虫非常不易,但在鱼怪的生活史中,释放于水中的第二期幼虫是一个薄弱环节,杀灭了第二期幼虫,就破坏了它的生活史周期,切断了传播途径,是防治鱼怪病的有效方法。

鱼怪病

1) 网箱养鱼,在鱼怪释放幼虫的高峰期,选择风平浪静的日子,在网箱内挂90%晶体敌百虫药袋或遍洒80%敌敌畏乳剂,每次用药量按网箱的水体积计算,每一立方水1.5克敌百虫或0.5克敌敌畏,均可杀灭网箱中全部鱼怪幼虫。

2) 鱼怪幼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大部分都分布在岸边水面。在离岸30厘米以内的一条狭水带中,鱼怪幼虫的密度可达50只/立方米;30厘米以外仅为17只/立方米,离岸更远也就更少。所以可在鱼怪放幼虫的高峰期(在黑龙江仅10天左右),选择无风浪的日子,在沿岸30厘米宽的浅水中洒80%敌敌畏乳剂,使沿岸库水成0.5ppm浓度,每隔3一4天洒药一次,这样经过几年之后,可基本上消灭鱼怪。

3) 患鱼怪病的雅罗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所以在雅罗鱼繁殖季节,到水库上游产卵的都是健康鱼,而留在下游的雅罗鱼有90%以上是鱼怪病患者。在雅罗鱼繁殖季节,一方面应当保护上游产卵的鱼,以达到自然增殖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可大大增加下游对雅罗鱼的捕捞,降低患病的雅罗鱼比例,减少鱼怪病的传播者。

4) 在鱼怪放幼虫的高峰期,于网箱周围用网大量捕捉鲫和雅罗鱼,以减少网箱周出水体中鱼怪幼虫的密度。